化疗药物是非选择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均有骨髓毒性。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毒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为剂量限制性;②对粒细胞系影响最大,其次为血小板,而红细胞系由于半衰期长,因此所受影响有时不易察觉;③随累积剂量的增加,骨髓抑制也逐渐加重,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骨髓毒性逐步加重,恢复时间逐渐延长,甚至无法恢复至正常。
在保证化疗的正常进行、减少化疗的骨髓毒性方面,血细胞生长刺激因子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细胞生长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生成素(TPO)三类。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粒细胞下降的患者。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是化疗的一个主要且严重的剂量限制毒性反应。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将FN定义为:单次口腔体温≥38.3℃或≥38℃超过1小时,中性粒细胞<500/ml,或<1000/ml但预期48小时内会下降至≤500/ml。
FN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导致下一疗程化疗剂量的调整,甚至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坎(Khan)等发现,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中,最主要的就是FN(占30%)。戴尔(Dale)等报道,25%~40%初次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化疗下会发生FN。
G-CSF的用药原则
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G-CSF可减少FN的危险性、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包含17项研究、3493例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预防性使用G-CSF可使FN的发生率降低46%、感染相关死亡率和化疗期间死亡率分别降低45%和40%,但对于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无影响。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指南建议,当发生FN的几率在20%或以上时应预防性使用G-CSF。NCCN指南建议,对于首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化疗前须评估患者出现FN的危险度,包括采用的化疗方案、患者的自身风险[年龄>65岁、既往的放疗或化疗病史、既往有过粒细胞下降、骨髓有肿瘤的累及、化疗前合并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感染或开放伤口、近期手术、体能状态差、肾功能不全和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胆红素升高)]等,以此来估计出现FN的可能性。危险度为20%以上为高危,10%~20%为中危,<10%为低危,同时根据患者治疗目的是辅助/治愈还是姑息来决定是否使用G-CSF。高危患者不管是接受辅助治疗还是姑息治疗,都须预防性使用G-CSF,而中危患者可考虑使用。如果中性粒细胞下降的主要可能因素是化疗方案,则可以考虑对方案作出一些调整。对于低危患者则不须使用G-CSF,仅当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并发症甚至死亡时才考虑应用。
对于非初次化疗的实体瘤患者及非髓系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如上次化疗出现了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事件,且上次化疗前已使用了G-CSF,则此次须考虑调整剂量或调整方案;如上次没应用G-CSF,则此次须预防性使用G-CSF。出现过一次FN的患者下次化疗后再次发生FN的几率为50%~60%,而使用G-CSF可使再发风险降低50%。出现FN后在下个疗程中预防性使用G-CSF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化疗药物的剂量,但并没有研究表明对此类患者不减少化疗药物能够延长DFS或OS。ASCO 指南指出,非初治患者预防性使用G-CSF仅用于上一个疗程化疗(未预防性使用G-CSF)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发症(如发热)且减量可能影响疗效的患者。一项研究将138例化疗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500/ml的患者分为应用G-CSF和不应用G-CSF两组。结果显示,应用G-CSF后粒细胞缺乏的时间略有缩短(2天对4天),但对住院需求和细菌培养阳性的感染率无影响。
对于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的患者,如果之前预防性使用了非格司亭(filgrastim)或沙格司亭(sargramostim)则可继续使用,如果之前预防性使用的是乙二醇化非格司亭(pegfilgrastim)则不再使用G-CSF;如果没有预防性使用G-CSF,患者有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ml、中性粒细胞下降可能超过10天、肺炎、侵入性真菌感染、其他感染、住院期间发热),则须使用G-CSF,无危险因素者不须使用。当含烷化剂的乳腺癌辅助化疗预期化疗日粒细胞<1500/ul时,若患者无并发症,则无须使用G-CSF且化疗药物不必减量。对于非发热性粒细胞缺乏,目前尚无有关G-CSF使用原则的建议。
G-CSF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G-CSF有以下3种。
非格司亭: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G-CSF都是非格司亭,用法为5 μg/(kg d),其主要的副作用是过敏、骨痛,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脾破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乙二醇化非格司亭:6 mg单次,每周期1次,副作用与非格司亭相似。
沙格司亭:250 mg/(m2 d),副作用包括水潴留和心、肺、肝、肾功能损害等。
非格司亭和沙格司亭一般在化疗停止后24~72小时开始用药,直到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在下次化疗前几天停药,尽量不在化疗当天使用。不建议这些药物与放疗同时应用。
曾有人质疑G-CSF用于临床后是否会刺激肿瘤细胞生长。盖伊(Gay)等报告将其用于5种不同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经测定,此5种细胞表面均有G-CSF受体表达,而G-CSF能够明显的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性。但目前尚无研究证实应用G-CSF对患者的生存具有影响。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
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与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肿瘤侵犯骨髓、出血、溶血、EPO相对分泌不足、铁缺乏、慢性病性贫血等因素有关,其中慢性病性贫血是最常见的非治疗相关的贫血。
在欧洲肿瘤贫血调查中,入组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达39%,在随后的观察中更是达到了67%。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为42%,而单独接受放疗者仅为19%。接受顺铂或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肺癌、妇科肿瘤、生殖细胞肿瘤和淋巴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最高。在很多肿瘤中,贫血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可使死亡风险提高65%,其原因可能与缺氧导致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提高化疗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