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及处理

时间:2009-11-30 上午 11:03:42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北京协和…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

    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ESA)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以往的研究表明,ESA可减少输血次数,但并没有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未延长生存期。2006年对57项临床试验、涉及9353例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肿瘤贫血患者(化疗和未化疗)的荟萃分析发现,使用rHuEPO可减少输血次数(RR=0.64),使更多血红蛋白(Hb)低于12 g/dl的患者Hb增加2 g/dl以上,但血栓发生率有所增加(6.1%对3.8%),患者生活质量虽有改善,但无显著差异。另有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但近期较多研究表明,除了造血干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内皮和肿瘤细胞)都表达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因此,rHuEPO还可能会影响其他细胞的功能,如刺激肿瘤细胞增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在2008年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中,一项包含了53项研究、13933例肿瘤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ESA的使用使研究组化疗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10%,总死亡率增加了4%。另外一些实体瘤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即ESA明显增加了死亡率,甚至有减少总生存的研究结果。

    尽管对ESA的使用仍有很多争议,但以上的临床研究结果使得欧洲药品管理局在2008年6月提出建议,对于化疗引起的贫血优先考虑输血。美国FDA也修改了ESA适应证,建议不能将其用于可能治愈的肿瘤化疗患者。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ESA主要包括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α、epoetinβ和Darbepoetinα。用法如下:Epoetin a 150 μ/kg、每周3次;epoetin β 30000 U、每周1次;Darbepoetin a 2.25 μg/kg、每周1次或500 μg、每3周1次。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血液病学会(ASH)、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都有ESA的使用指南,尽管细节有所不同,但主要的使用原则相似:①不建议非化疗相关贫血的肿瘤患者使用ESA;②当Hb<10 g/dl时启动治疗,Hb≥10 g/dl 但<12 g/dl时视临床情况决定;③治疗6~8周无效即停药(无效指Hb上升<1~2 g/dl,或输血次数无减少);④治疗中如目标Hb水平超过11 g/dl则ESA用量减少25%,超过12 g/dl时停药;但当Hb水平再次降到11 g/dl以下时,ESA可减量重新使用。对于患者的选择,当测定血清EPO水平低于500 U/L、尤其是低至100 U/L时可能疗效更好;选择非血液恶性肿瘤;选择无骨髓侵犯的患者。如患者同时伴有铁利用下降可进行补铁治疗。

    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

    自1994年促血小板生长因子用于临床试验以来,有多个相关产品问世,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目前主要有三个产品:Amgen公司研制的聚乙二醇(PEG)-rHuMGDF、Genentech公司研制的rHuTPO和中国三生公司研制的rHuTPO(特比澳)。

    Amgen公司的产品由于加入了PEG,在临床试验中发现用药后能诱导血小板抗体的出现,从而导致血小板缺乏,因此已于1998年停止研究。Genentech公司和三生公司的rHuTPO与天然促血小板生成素结构相似,前者目前仍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后者已于2005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的一项154例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rHuTPO(三生公司)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rHuTPO可减轻肿瘤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程度(64.4×109/L 对52.4×109/L),加快血小板计数的恢复(2.5天对3.9天),与未使用者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试验中仅有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非中和性血清抗rhTPO抗体,目前正在进行Ⅳ期临床研究。

    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家族中还包括血小板生成素肽类似物(Romiplostim/AMG 531)和血小板生成素非肽类似物(Trombopag/Eltrombopag),通过激动TPO受体起作用。促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尽管有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以用于健康人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但是否能用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其他促进血小板生长的药物也有很多,目前用于临床的只有白介素(IL),其中IL-3、IL-6、IL-11均有提升血小板的作用,但IL-3、IL-6副作用较大,因此只有IL-11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预防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用法为50 mg/(kg d),副作用主要是水潴留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症状。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