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血液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实验室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许多疾病预防、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实验室所用的仪器、试剂、方法、检验人员素质的不同,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各实验室的结果缺乏认同性,往往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骨髓检验特别是MICM(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型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血液学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非常必要,本文将此进行讨论。
一、血液常规检验的质量管理
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一项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且对临床多种疾病的诊疗尤其是血液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其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1.人员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至少应具有中等专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学历,并经过岗位培训。实验室负责人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考试合格证书方可上岗,如(主治)医师、(主管)技师等。
2.仪器、试剂与设施
(1)设施
实验室必须提供进行检验服务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环境条件。在设计建筑和安排实验室时,必须保证所有阶段(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检验工作所需的场所空间及通风和照明。
(2)仪器、试剂、质控物和校准物:
①仪器、试剂应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不能使用没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仪器和试剂。尚未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物种,生产厂家应提供该产物的性能规格以及质量保证书。仪器可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安装血细胞分析仪时,仪器使用人员要与厂商的技术人员一起校准仪器。空白测试,理论上RBC、WBC,HB及PLT均应为0;工作中,其血小板空白测试结果可控制在10×109/L以内(对于某些血液病可用手工方法比对),反之,则应追查原因,如仪器管道是否清洁、稀释液是否合乎要求及仪器是否有不恰当的地线连接而引起的或其它外源性脉冲干扰等。仪器用后应及时冲洗、定期维护、保养以排除仪器本身的干扰因素。
②校准物及质控物的选择。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种:即用戊二醛处理的全血细胞质控物和微粒质控物。前者细胞真实但保存时间短,易发生细胞裂解;后者大小过于均一,真实性欠佳。可以根据经验和咨询,选择合适的供应厂家。
③当试剂、校准物、质控物超过其有效期或质量不合格时,不应使用。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结果准确、及时、有效的保证。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又可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做好质量控制的基础。实验室要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填写操作手册,操作手册应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操作手册必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要求;
②校准方法;
③当校准或质控结果达不到实验室预设的标准时,应采取纠正步骤;
④参考范围;
⑤异常结果及报告规定;
⑥仪器不能工作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①室内质量控制,它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它决定检验结果的接受还是拒绝,它可连续监测临床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为提高其准确度奠定基础。血液常规的室内质量控制可以用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一种用全血细胞质控物,每天随常规样本测定,然后绘制质控图,观察其均值、标准差及是否有漂移;另一种用红细胞平均指数即浮动均值分析法进行质控,该法的分析基础在于综合性,即病种各异的患者红细胞指数(MCV、MCH、MCHC)的均值是稳定的,因此测定中可以通过病人红细胞指数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质量控制。具体内容可参考相关文献。
②室间质量控制,用于控制仪器的准确度和提高实验室的可信度。要积极参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血液常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它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室间质量评价是评估实验室质量的一项很有效的工作,但是,目前室间质评也存在些问题,如非常规条件下检测、抄袭或交流结果等。要端正思想,方可把这项工作做好。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报告的登记、发送与解释是做好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有时,单纯依靠质控图来监测质量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过失误差,是无法用统计学方法发现的,所以还必须依靠认真的工作态度。要对检测结果中数据异常大或异常小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复查。要认真核查检验结果与申请单的临床诊断是否相符;同一个病人前后检验结果的纵向比较,有没有太大的出入等。此外,还要认真听取临床医生和病人的反馈意见,填写质量保证记录和进行投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