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用药须“慎之又慎”
儿科安全用药建议:谨防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具有两重性,即既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可能发生与治疗无关甚至有害的作用。由于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成熟个体,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不仅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儿童的药物不良反应与成人不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后果也往往较成人严重。
据报道,我国10%~12%住院患儿曾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预料或预防的。目前我国明文规定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明确耳、肾毒性,仅有明确临床应用指征且无其他低毒性药物替代时,方可使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行血药浓度测定,根据结果个体化给药。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 岁以下儿童。最近有关部门还告示退热药尼美舒利可诱发肝损害,不宜用于儿童等。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料的,也是无法预防,如儿童对一些药品的过敏反应等。
因此,儿科医师选择药物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包括过往史和家属史,特别是既往用药史,小心谨慎地选择药品,并和护理人员,包括家长一起对患儿用药过程中认真仔细的护理和观察,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反应异常应立即停药,及时请医生诊断和处理,只要及时诊断明确、处理得当,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治疗的。
儿科安全用药建议: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临床药物治疗常推荐药物联合方案,合理联合确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缓机体耐受性,实现“ 一举多得”;应用不当则适得其反,不仅不提高疗效,反而引发不良反应,且随用药品种增多而不良反应加剧。例如,抗菌药物不能与胃肠道微生态制剂同时使用,因为前者可杀灭后者;不建议药物与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吸附剂同时使用,因为后两者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如果需要合用上述药物,两种药物必须间隔2 h 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当两种药物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作用于同一结合点的药物可能对其他药物的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结合率强的药物可将结合率弱的药物置换出来,使被置药物的血浆游离型浓度增多,进而药理作用增强,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抗凝药物华法林(结合率为98%~99%)可被保泰松等药物置换出来,导致严重出血事件。
再有,大多数药物主要经肝脏的肝微粒体酶催化而代谢,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如其中一种药物影响了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则可能升高或降低另一种药物的代谢速率,使药理作用增强或减弱。例如苯巴比妥可使茶碱类药物的作用降低,而红霉素则可使茶碱类药物作用增强。通常情况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肾排泄过程中有些药物可影响另一些药物的肾排泄,使后者排泄减慢,药物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增加。联合用药时,还可能由于合用药物的叠加效应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庆大霉素联合应用呋塞米利尿药,可加重听力减退,甚至发展为永久性耳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药物作用的强弱还受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顺序、给药剂量和疗程长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