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用药须“慎之又慎”

时间:2011-6-5 下午 04:08:19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刚 复旦…  

 编者按:儿童和青少年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它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近年研究一再证实,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健康状况注定了成年甚至整个人生的质量。第62 个国际儿童节前夕,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1 年世界儿童状况》强调要投资青少年,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更早、更全面地呵护其正在面临的健康隐患,因为“健康是未来之本”。

    药物代谢动力学:长幼有别

    药物作用强度取决于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维持时间。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确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或次数的重要依据。药品说明书有关给药剂量、间隔时间或次数的建议多是根据实验室测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制定的。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实际测得的儿童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极少,这一问题在我国尤其明显。

    因此,目前药品说明书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多数是根据成人相关参数制定,而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组织器官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药物动力学参数与成人迥然不同(表1),儿科医生如果完全依照说明书提供的用药方法给患儿处方,很可能治疗效果不佳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临床事件。

    血浆药物浓度分布:内高外低

    药物的血浆浓度也是制定给药方案的重要参数,血药浓度与体液、血浆蛋白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对于成人,儿童的细胞外液所占比例更大(表2),因此细胞外液中的药物易被稀释导致浓度往往较低,从而使部分水溶性药物较难进入靶细胞发挥药理作用,相反细胞内液的药物浓度相对处于较高水平。据此,临床医生在应用部分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此外,儿童的血浆蛋白含量一般较成人低,因此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成人弱。上述特点导致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其血浆中的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高,使更多的药物易于透过生物膜进入组织内,因此尽管血浆的药物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仍可能存在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出现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由此,在给儿童使用上述药物时,医生应视年龄大小、体质情况适当掌握用药剂量。

儿童用药

    儿科安全用药建议:甄选药品剂量规格和剂型

    目前市场上同一品种药物的剂量规格和剂型很多,但真正适合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应用的药品规格和剂型并不多,大多患儿还在使用成人规格和剂型的药品。由于成人的规格剂量偏大,儿童服用需要分割。但有一些药品是不能随意分割的,如缓释片、肠溶片等,个别医生由于不了解药品的规格、性能,致使有些药品分割后使用出现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即使可以分割的药品,在分割药品时也必须小心仔细,按医嘱尽可能分割均匀,避免由于分割不匀而出现不应该发生的药品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皮肤角化层较薄、黏膜娇嫩,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涂抹于黏膜或皮肤的制剂,以免由于药物吸收过多而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儿科医生必须了解各种药品的剂量规格、剂型及使用方法,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品规格和剂型。

    儿科安全用药建议:避免重复给药

   儿科医生处方时应避免重复使用药物。由于个别医生对药品复方制剂的各种成分不熟悉,往往会重复使用药物。例如,大多的常用复方感冒药含有退热药和抗过敏药成分,但医生常常处方了感冒药后还额外给予退热药或抗过敏药,联合用药后导致患儿(特别是婴幼儿)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或过度嗜睡。目前儿科专科医院内同一患儿因同一疾病于同一天内求诊多次的现象并不少见,医生接诊一次开一次药,接诊的又往往不一定是同一位医生,导致患儿一天内可拿到多种同类药,虽然药名不同,但药理作用相似,结果不但浪费了医疗资源,还有可能由于药理作用叠加而诱发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儿科医生在给患儿处方前一定要熟悉药品复方制剂的成分,并仔细询问病史和用药情况,避免重复用药。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