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水杨酸的16种临床新用途

时间:2012-7-8 下午 08:36:4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9.乙酰水杨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到显着的效果,可使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或消失,神经传导增快。用法:阿司匹林35mg/(kg??d),分3次口服,3周为1个疗程。

    10.乙酰水杨酸治疗春季结膜炎

    据报道,傅汛安等试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口服治疗顽固性春季结膜炎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治疗方法: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其剂量标准:儿童5mg/(kg??d),分4次口服。成人50mg/次,4/d。2周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用药1~2个疗程治疗效果:试用阿司匹林治疗顽固性春季结膜炎患者21例,其中治愈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正常,增殖病变明显减轻,停药1年以上无复发)2例,显效者(自常症状及体征较前明显减轻,停药1年复发)12例,有效者(自觉症状减轻及体征较前有所减轻)6例,总有效率为95%。

    11.乙酰水杨酸治疗黑蒙症

    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黑蒙症患者,可使黑蒙发作消失。用法:阿司匹林500mg/d,分3次口服。作者认为,此症发生可能与视网膜动膜栓塞有关。阿司匹林抑制不正常的血小板聚集,从而用之有效。

    12.乙酰水杨酸安眠作用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起初3夜中,可大大增加总的睡眠时间,其主要作用在下半夜。机制为阿司匹林置换了血浆中的色氨酸,而使它更好地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在后半夜产生更多的5-羟色胺,其安眠作用要延迟4h。对偶发性失眠至少在用药起初3晚上效果最显着。一般用量为650mg。

    13.乙酰水杨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

    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患者,收到可喜的效果,可使瘙痒消失或减轻,治愈率70%,总有效率91 %。而用赛庚啶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显着。方法:阿司匹林(肠深片)300mg/次,3/d,口服,1周为1个疗程。其机制,有人认为皮肤受凉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儿茶酚胺从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导致血小板聚集,引起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释放而致瘙痒。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血小板聚集,从而控制瘙痒。

    14.乙酰水杨酸防治直肠、结肠腺瘤

    1721例近期曾患过腺瘤的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安慰剂对照组372例,81mg/d阿司匹林组377例以及325mg/d阿司匹林组372例。人均随访3年,每年至少接受1次结肠内检查,以分析3组新发直、结肠腺瘤危险的差异。内镜结果显示,新发1枚或以上腺瘤者对照组47%,81mg/d阿司匹林组38%,325mg/d阿司匹林组45%,后两组新发腺瘤危险明显较低(均为P=0.04)。与对照组相比,新发腺瘤的未校正相对危险,81mg/d阿司匹林组为0.81,325mg/d阿司匹林组为0.96;且新发恶性腺瘤的相对危险分别为0.59及0.83,其相对危险均以小剂量阿司匹林组最低。研究者认为,长程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新发大肠腺瘤确有一定的化学防治作用。

    15.乙酰水杨酸治疗糖尿病

    据报道,有人用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患者,亦获显者效果。方法:将6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组:A组22例,服阿司匹林50mg/d;B组20例,服阿司匹林125mg/d。以上两组均在每日上午顿服,共2周。C组18例,为对照组,服安慰剂。结果:A,B两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非常显着;血糖值分别下降1.13mmol/L(20.3mg/d1)和1.02mmol/ L(18.3mg/d1),而C组未见有改变。根据研究,阿司匹林可能有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及肝糖原合成,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和促进组织对糖的摄取。

    16.乙酰水杨酸神经保护作用

    据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缺氧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动物实验表明,用大鼠颈总动脉联合大脑大动脉结扎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实验,结扎前2h或30min腹腔注射阿司匹林,8d后处死动物,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在15mg/kg及以上剂量可显着减少脑梗死体积。其机制为:
    ①抑制核转录因子 NF-KB蛋白激活而减少NF-KB诱导的脑损伤;
    ②减少自由基生成和清除自由基;
    ③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释放;
    ④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延缓ATP消耗;
    ⑤抑制点症反应。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