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脉管畸形和囊肿疾病硬化治疗技术指南
1 概 述
血管瘤、脉管畸形以及体表和深部的囊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常造成患者的损容、功能障碍和囊肿对器官压迫,产生一系列症状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应用硬化剂血管内注射祛除病变血管的硬化治疗技术,迄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对于单纯性肝囊肿的硬化治疗,由Bean(1985 年)首次报道的超声引导下实施引流-硬化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随着现代科技进步,高分辨率的X线、超声等影像设备的应用,加之国产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的问世,提高了硬化治疗技术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也拓宽了适应证,其微创、高效和平价等特点,获得医患双方的认可和接受。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微创硬化治疗技术>临床推广项目委员会,组织从事治疗专业的微创外科、介入放射治疗专家,根据硬化疗法的国内现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就其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制定上述疾病的硬化治疗技术指南,旨在提供一个当前的诊疗规范。
2 基本概念
2.1 血管瘤、脉管畸形新分类
Waner和Suen 将Mulliken-Glowacki脉管疾病生物学分类加以更新和完善,将脉管畸形分为微静脉、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将毛细血管瘤归为微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划入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归为动静脉畸形。见表1、表2
2.2 婴儿血管瘤临床特点
(1)快速生长期:为出生第1个月和4-6 个月两个高峰时段;
(2)缓慢退化期:1 岁-12 岁;
(3)纤维脂肪残余期:可致终身损容。
2.3 硬化治疗机理
2.3.1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硬化剂注入到靶血管,迅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作用部位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聚集、沉积,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同时由于药品的化学作用,使血管内膜及淋巴内皮细胞产生无菌性炎症,纤维细胞增生,管腔闭塞,引起靶血管损伤,血栓纤维化,使其逐渐吸收缩小至消失。
2.3.2 囊肿:硬化剂注入囊腔,药物的化学作用刺激囊壁,使囊壁上皮细胞变性、脱水、坏死,并产生无菌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使囊腔粘连、缩小、闭合,逐步吸收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