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过敏的判断
我们已经知道皮试太多的不确定性,不易判断。但是,真正用药存在更大的问题。一般我们都是根据以下来判断皮试结果:
阴性——局部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
阳性但是不一定过敏。过敏——皮疹,皮肤瘙痒,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血清病型(如发热,关节痛,荨麻疹等)。 过敏但不一定休克。过敏性休克——数秒内发生,胸闷、心悸、口舌发麻、气促、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冷厥、脉弱、血压急剧下降,接着神志丧失、大小便失禁、昏迷抽搐等。
另外还有迟发性反应——发热、皮肤瘙痒、荨麻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等,还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也有报道皮试试验局部皮肤呈苍白改变,是阳性反应的特殊表现形式的。
其中当然最危险的就是过敏性休克,致死率非常高。但是,当怀疑为阳性,特别是当病人表现为全身反应的时候,我们如何判断:究竟是别的药物反应的迟发性表现?还是配制﹑换瓶的过程中药液被污染?或者仅仅是病人的一过性的偶然反应(中暑﹑晕针、低血糖反应)。基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休克又不一定是过敏,我们无法进行定性的判断,而只能来作假象想处理。 还有相关问题:同时做两个或者更多皮试的时候,有人选择同侧肢体,但注射部位大于10cm;有人选择不同的肢体。但是碰上全身反应或者表现为非特征性反应时如何判断?其一还是都有?而且当其中一个发生反应时,机体处于免疫激发状态,会不会导致对其它刺激的反应亢进?
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都不会注意以下的情况,但其确实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就诊前可能自行服用各种感冒药,而市售的感冒合剂中,很多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或其他抗组胺药,它们可以抑制皮试反应,造成假阴性结果,这是最危险的。
附:阳性率偏高的原因
1)医务人员对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恐惧心理,怕负责任,倾向于多报阳性结果;
2)为了减少工作量,倾向于多报阳性结果;
3)试剂的原因,如杂质导致的非特异性刺激;
4)患者本身,如皮肤划痕症,导致假阳性;
5)皮试液失效;
6)服用了抗组胺药物。
结论:青霉素用药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不确定性,需要继续探究,但是用药前的皮肤试验是没有必要的,可以取消。而且可以相应取消一系列的其它抗生素的相关皮试问题。同时,由此节省下来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可以用于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