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及剂量研究

时间:2012-9-10 下午 04:31:10   文章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作者:佚名  

  清开灵注射液是由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粉)、黄芩苷、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等组成。本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上呼吸道感染、肝炎、胆囊炎及脑出血患者,并对清开灵注射液不同剂量治疗不同疾病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2月-2011年9月收治的120例上呼吸道感染、肝炎、胆囊炎及脑出血患者,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14~68岁,平均39.8岁。治疗剂量划分为:小剂量0.5~0.75ml/(kg·d)、中等剂量0.75~0.95ml/(kg·d)、大剂量0.95~1.20ml/(kg·d)。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探求最终合适剂量,以合适剂量为研究组剂量,再随机抽出另外两组剂量为对照组剂量。

    1.1.1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临床表现为发病急、恶寒、发热(体温≥38℃),伴有咽痛、咽干或鼻塞、流涕、咳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或略增高,胸片支持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大剂量0.95~1.20ml/(kg·d),对照组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小剂量0.5~0.75ml/(kg·d),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疗3~5天。除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者体温超过42℃外,一般不用肌注解热针剂或者酒精擦浴物理降温等方法干扰体温。疗效判定标准:用药3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窝体温降到37℃以下,不再回升),72h全部症状消失,为痊愈;用药3h内,体温恢复正常,72h内大部分症状消失,为显效;用药3h内,体温较以前降低,72h内主要症状部分消失,为有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为无效。结果显示: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中发现,患者体温越高,清开灵注射液剂量越大,效果越好。清开灵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合适剂量为中等剂量和大剂量即0.75~1.20ml/(kg·d)。

    1.1.2 肝炎

    肝炎10例,临床表现为抗HBsAg测定全部阳性。共10例患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例,研究组采用清开灵注射液中等剂量0.75~0.95ml/(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对照组采用小剂量0.5~0.75ml/(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两组均辅以肌苷、复合维生素B。疗效判定标准:主要症状消失,ALT、AST、TBIL恢复正常为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ALT、AST、TBIL明显下降为有效;ALT、AST、TBIL未下降或升高,症状体征无缓解或加重为无效。结果: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肝炎的合适剂量为中等剂量即0.75~0.95ml/(kg·d)。

    1.1.3 胆囊炎

    胆囊炎30例,其中合并胆结石者1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研究组用清开灵注射液小剂量0.5~0.75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用清开灵注射液中等剂量0.75~0.95ml/(kg·d)。两组均采用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炎等常规治疗。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体征消失,B超示结石消失或变小,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在正常范围为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B超示结石变小或尚在,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在接近正常范围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为无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胆囊炎的合适剂量为小剂量即0.5~0.75ml/(kg·d)。

    1.1.4 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20例,临床表现头痛、眩晕、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烦躁等,头部CT确诊有脑部出血。研究组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大剂量0.95~1.20ml/(kg·d)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中等剂量0.75~0.95ml/(kg·d)。两组均采用降血压、降颅压、抗炎、保护胃肠黏膜、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3~4周。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100%,病残程度为0~3级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或死亡为无效。

    1.2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网络购物更多

广告赞助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医学院 | 医学考试 | 健康养生内科 | 外科 | 妇科 | 儿科 | 性病 | 皮肤 | 五官 | 肝病 | 两性 | 健康社区